教授
林宏璋 Hong-John LIN

✉ hongjohn7@gmail.com ☎ (02)28961000分機5119
教育背景 紐約大學藝術人文博士 紐約大學藝術人文碩士 經歷 2017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專任 教授 2006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專任副教授 2005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1999 世新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國際藝評人協會理事 MaHKUscript雜誌編輯 三芝文化基金會委員 文化環境改造學會理事 文化產業學會理事長 策展 2023 「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」,臺北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,台北 2013 「指月錄-石晉華個展」,安卓畫廊,台北 2013 「感性生產:當知識成為態度」,關渡美術館,台北 2011 「活彈藥」,台北當代藝術館,台北 2010 「 2010台北雙年展」,台北市立美術館,台北 2007 「 ATOPIA非域之境-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」,威尼斯,義大利 個展 2014 「林宏璋個展 MOGP II:當筷子變成棍子」,伊通公園,台北,台灣 聯展 2016 Exorcism-Curating Each Other Connecting Space,香港 2015 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參展 2013 上海雙年展中山公園計畫 2012 臺北雙年展參展 2009 You Are Here,澳洲 2009 Diagonale影展,奧地利 2009 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 2009 國際鹿特丹影展,龍門客棧 專著 《策展詩學:教育、諸眾與民主之後》,台北:典藏藝術家庭,2018年。 《策展主體:當代展演實踐》,台北:漢世紀數位文化,2012年。 《台北雙年展演講劇場》,台北:台北市立美術館,2010年。 《2010台北雙年展文獻》,台北:台北市立美術館, 2010年。 《後當代藝術徵候 書寫於在地之上 》, 台北 典藏藝術家庭 2006年 。 專書論文 2017 “The Use and Abuse of the Archives in Contemporary Art” in Peng Hsiao-yen, Ella Raidel (Eds.) The Politics of Memory in Sinophone Cinemas and Image Culture, London: Routledge 2015 “Stop Making the Sensible”, in Henk Slager (Eds.) Out now: Experimental Aesthetics, Utrecht: Metropolis M Books, pp.18-19 2013 “From Work to Research: Sites of Artistic Research” in Mara Ambrožič, Angela Vettese (Eds.) Art as a Thinking Process: Visual Form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, Berlin: Sternberg Press, pp.146-153 期刊論文(列舉) 2013 〈眾聲喧譁的展呈言說:策展的歷史爬梳〉,現代美術 167。 2013.04,頁 6-41。 2012 〈印樣做為影像零度〉,藝術家 448。 2012.09,頁 192-193。 2012 〈唯一「女性」不存在 從「女覺」開始〉,藝術家 445。 2012.06,頁 322-325。 2012 〈表演性與策展機制 思考當代臺灣策展行為〉,藝術家 444。 2012.05,頁 229-232。 2011 〈互被動,從克隆之中 林珮淳的「夏娃克隆」系列〉,藝術家 436。 2011.09,頁 410-411。 2011 〈諸眾的聲音是雜訊「聽見,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 臺灣社會聲音圖景」在威尼斯〉,典藏今藝術 227。 2011.08,頁 178-181。 2011 〈倪再沁.媒體大哼看世界〉,典藏今藝術 220 2011.01,頁 130-139。 線上雜誌「策展學」主持人 《策展學》的寫作內容,在於重新檢視策展理論的框架,點出之間的辯論與論點,呈現策展作為藥理學的知識生產。對於我們研究自身文化作為照料與癒療, 即便是帶著某種程度的無知與毒性,策展是一個有待開發的哲學議程。藉著後退的腳步,或許不只是一步,去看清策展事務以及其機制如何的「照料」,也同時是適當去掌握本真變異的策展「生成(poesis)」之批判視野。 策展學Curatography: https://curatography.org/